找回密码  注册
  广场  导读  专题  家园  维权  女性  婚嫁  摄影  户外  文坛  教育  汽车  金融 
搜索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查看: 8826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草根杂谈] 古人出海远航 靠什么回家?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F
发表于 23-2-12 08: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来自江苏


128万
文章
363亿
总阅读
查看TA的文章>
评论
0
分享
微信分享
新浪微博
QQ空间
复制链接
古人出海远航 靠什么回家?
2023-02-10 14:36
南宋末年,阿丘是一名泉州的舟师,负责福船的领航。因为泉州人多地贫难以耕种,阿丘的祖辈决定造条船,到海的那边去寻找生机。造船和领航的手艺代代相传到了阿丘这代。

那年,他们的福船从东南亚归航,不小心触礁了,幸好福船有水密隔舱设计,才得以脱险。晚上,天黑了,他们用量天尺测北极星的高度,把测深锤抹上牛油沉到海底,通过分辨海底泥沙的质地、颜色、气味,来确定船的位置。在历经千难万险之后,他们终于平安回家。

这是近日播出的央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中讲述的一段古代福船的海上往事。对于这一则故事,网友们还有不少疑惑:中国海船究竟有多厉害?古代航海人员是否有自己的航海知识手册?专家学者称,远洋航海得满足三个条件:第一,能够造出航海的船;第二,得有动力,要利用季候风;第三是导航技术,观天象和指南针,这些条件在唐宋时期就都具备了。

水密隔舱制造技艺

每个舱室互不相通

一个漏水不影响整船

在木质帆船远航的时代,出海贸易往往需要数月,想要顺利完成海上航行,海船的坚固性面临巨大的考验。而水密隔舱的船体设计,是船只能够搏击风浪的关键。这项制造技艺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用隔舱板把船隔成互不相通的舱室的做法,被称作“水密隔舱”。一旦船舱在航行中破损,每个舱互不相通,一个舱漏水,不会影响整船航行。船员只要对漏水部分的舱体进行修复与堵漏,就可以继续航行,极大提高了航海的安全性。

在上海航海博物馆的中央大厅里,陈列着一艘巨大的中国古代木帆船,它是按照明代郑和下西洋的标准船型复原而成。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帆船的盛貌。

由于中国海船优越的性能,宋元时期,在东海、南海和印度洋上行驶的大商船几乎都来自中国。据史料记载,每年有数千艘这样的中国帆船扬帆远航,往返于海内外进行贸易。

古代季风航海术

冬季出海夏季返航 “张帆巧驶八面风”

香港浸会大学教授谭家齐说:“从中国要走到阿拉伯跟非洲那些远方,不能靠自己用桨,用体力去到那么远的地方,必须依靠风力。”

依靠什么风?季风。风在每个季节都会因海陆温差的关系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按照季节改变风向的风就叫季风。中山大学海洋学院院长王东晓从地理学科的角度为我们解释了季风的生成原理。

季风存在于海陆交界处的。夏天的时候,太阳直射在热带地区,那么热带陆地上升温升得快,气压就低,海洋上的气压就高,就会形成一个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季风。冬天,海里降温降得慢,所以相对陆地来讲,海上的温度就高一点,变成了海上是低气压,陆地上是高气压,这时候就形成了陆地吹向海上的季风。

作为一种有规律可循的风向,季风早在唐代就已成为古代海上航行的助力。

那时的中国人,冬季随着东北季风前往海外,进行贸易,当季风在夏季变为西南季风时,人们又顺着风返航。

中国人就这样在一个季风期内往返穿梭于东南沿海、印度、东南亚诸岛以及阿拉伯半岛之间的广阔海域。

“张帆巧驶八面风”,利用季风,古代中国人不再只是盲目地随波逐流。他们知道季风什么时候会来,什么时候该往哪里去。

现在,你知道阿丘一行人为何能乘着夏天的季风回家了吧。

航海“指南针”

祖传《更路簿》记录方向距离 为航海指明起点和终点

在没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来指引方向的时代,沿海渔民是如何做到安全远行和返航的呢?

海南潭门镇公认技术最好的船长苏承芬,有一本祖上流传下来的小册子《更路簿》。《更路簿》一般秘不示人,以手抄本的形式传于后人。

苏承芬回忆:“自打小时候起,潭门的《更路簿》从曾祖父传到祖父,祖父传到我父亲,我父亲传给我,《更路簿》在海里起指明起点和终点的作用,主要作用是记录方向和距离。”

《更路簿》是南海渔民在捕鱼、航运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南海航海路线、岛礁名称、海流等航海知识的手抄本小册子。它是当时中国沿海渔民跨海越洋的“指南针”。

香港浸会大学教授谭家齐补充道:“从一个海岛去到另外一个海岛,它会先说它的‘方位’,大概分成24个针的位置。”

“小册子还说明了‘距离’,距离用更的单位来形容,一个更是60华里,60华里是20多公里。从一个地方去到另外一个地方,它有多少更,去了多少更大概可以看到什么景观,这些都在《更路簿》里面描述了下来。”

这是沿海渔民们的生存之道,也是数代中国人的经验总结。更多的水下考古发现告诉我们,我们的祖先早已能够设计出精妙坚固的远航海船,研究出科学严谨的航海术,他们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与海为邻,迎风破浪,向海而生。

来源:厦门晚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2F
发表于 23-2-12 12:5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江苏
知道了来自: iPhone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本网违法和有害不良信息举报联系电话:0515-66882111转8号键  邮箱:1545408898@qq.com
Copyright 盐城鹤鸣亭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江苏和兑律师事务所 安全联盟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70 苏ICP备11010429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2 Comsenz Inc.

苏公网安备 32090202000117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